人类一生都在吞食塑料?你扔下的塑料垃圾最终

来源:塑料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1-10-26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上个月看到,科学研究告诉我,第一次在人类的胎盘内,发现了塑料微粒(micro plastics),我吓到了!连婴儿最安全的胎盘,也出现了“塑料料”,非常令人忧心。 来自意大利的研究人

上个月看到,科学研究告诉我,第一次在人类的胎盘内,发现了塑料微粒(micro plastics),我吓到了!连婴儿最安全的胎盘,也出现了“塑料料”,非常令人忧心。


来自意大利的研究人员首次在人类胎盘中,发现“塑料微粒(micro plastics)”的研究。在参与研究的6位女性中,有4位的胎盘(包括母体侧、胎儿侧和绒毛膜)检测到了塑料微粒,经过进一步成分分析,这些塑料微粒来源可自我们生活中的用品,例如包装材料、手提袋、地毯或人造涂料造成的。

早期的塑料微粒(micro plastics)研究

我之前才在阅读,人类的粪便里找到塑料微粒,已经困扰:早在2018年,维也纳大学他们在人类的粪便样本中发现了塑料微粒。

研究人员进一步在,欧洲和亚洲国家中找到8位志愿者,这些志愿者,得详细报告了自己一周内的饮食状况。结果发现,他们每个人的粪便样本内,都发现了有塑料微粒,证明人类吃了的“塑料料”,确实会进入了人体的消化肠道。才能够通过粪便,一起排泄出来。

研究人员发现能够排出体外粪便的塑料微粒,其颗粒比较大颗,而小一点的颗粒,就能够穿过肺和肠的上皮屏障,其直径越小,吸收效率就越高。


小于10μm的塑料微粒可以从肠道系统,进入淋巴和循环系统,造成全身暴露的影响。而更小的塑料微粒(<0.1μm)甚至,也可以进入大脑。

存留在人体内的塑料微粒可能引起的生物学效应包括多种方面,氧化应激、细胞因子分泌增多、细胞损伤、炎症和免疫反应、DNA损伤以及神经毒性,还有不能忽略的塑料微颗粒可能携带化学毒性物质。


我们都在,吃吃、喝喝、吸吸、塑料原料

古代人类,都因水源,食盐而打仗,我今天就单纯整理日常生活中的吃吃喝喝开始吧??

一、吃下的塑料料

由于我们地球上的海洋,早就被塑料材质污染了,随着海洋污染日渐严重,海盐也被增添了不少“塑料佐料”。当然盐,不只有海洋有,还有来自湖泊、地下水的湖盐或井盐/岩盐,其实处处都有塑料料。

海盐的塑料料

研究人员发现平均每千克海盐中,含有550-681粒塑料纤维、碎片或颗粒,海盐的塑料微粒浓度,是湖盐的3倍,更是岩盐/井盐的7倍。

在所有盐份样品中,找到的塑料微粒直径在45μm~4.3mm之间,大多数<200μm,这些是我们肉眼完全不能发现。

我们将这些塑料碎片,跟随着日常生活食盐一起被我们吃下肚了,大颗粒的,就从冀便排出体外,小颗粒的,就上述的进入血管和细胞内。


二、喝下的塑料料

我们中国人喜欢喝茶,茶包的发明,也让现代人喝茶变得更加方便。而泡茶当然需要用热水,高温热水下,你们可知道,一些制作成茶包的食品级的塑料料,也有可能因此泡出有害物质,这当中当然包括了塑料微粒。

未泡热茶

研究人员,将没有经过热水冲泡的塑料材料的茶包放大3000倍,可以看到光滑的纤维表面上,附着了很多形状不规则的微小颗粒。

泡完热茶

但是将茶包在95℃热水中浸泡5分钟之后,附着的不规则小颗粒已经尽数消失,纤维表面却出现了很多凹陷和刮痕...

数以万计的塑料碎片已经和热水融为一体。 这杯热茶里,不仅有茶多酚和蛋白质,还有多了大约116亿个直径100nm~5mm塑料微粒和31亿个直径≤100nm的奈米塑料微粒。

研究人员进一步估算,每杯茶中混有塑料微粒重量大约为16μg,如果依成人每天饮用2~5杯茶、若有有1.59亿饮茶人口来计算,那么每年由泡茶产生的塑料微粒就有1.9至4.6吨。


三、吸入的塑料料

英国研究评估4个城市,4个地方居民会吸收空气中倾泄而下的塑料微粒污染物。记录到塑料微粒沉积最严重的城市是英国伦敦。

硏究刊登于《国际环境》(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)期刊:研究人员在伦敦市中心,一栋9层楼的建物屋顶搜集飘落的塑料微粒,在全部8个样本里都有发现,沉积率从每天每平方公尺575颗粒到1008颗粒不等,且从中确认出15种不同的塑料料。大部分的塑料料是压克力纤维,极可能都来自人们的衣服。伦敦的塑料微粒沉积率是中国法国巴黎的7倍、德国汉堡的3倍。

文章来源:《塑料》 网址: http://www.slzzs.cn/zonghexinwen/2021/1026/1614.html



上一篇:新研究:婴儿粪便中发现大量塑料微粒,含量是
下一篇:地球最干净的地方:却下起塑料雪,每升浮冰中

塑料投稿 | 塑料编辑部| 塑料版面费 | 塑料论文发表 | 塑料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塑料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